公務員-常識備考技巧: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知識點1 【入黨誓詞】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黨的一大和二大上,分別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章程》。《綱領》和《章程》都對黨員的言行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并在以后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上,對黨章不斷進行了修改,從而對黨員的要求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中國共產黨的入黨誓詞共分為5個時期:
紅軍時期: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永不叛黨。
抗日戰爭時期: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堅持執行黨的紀律,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解放戰爭時期: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作如下宣誓:一、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二、黨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黨的紀律。四、不怕困難,永遠為黨工作。五、要做群眾的模范。六、要保守黨的秘密。七、對黨有信心。八、百折不撓永不叛黨。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承認黨綱黨章,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隨時準備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全人類徹底解放奮斗終身。
十二大以后: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知識點2 【五四運動】
直接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過程:5月4日,北京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前集會,游行示威,掀起愛國風暴。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嚴厲鎮壓下,這場風暴一度轉入低潮。從6月3日起,學生重新走上街頭講演,又有大批學生被捕。在此重要關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參加人數達六七萬。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國,擴展到20多個省、市的100多座城市。五四運動突破青年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發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性革命運動。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
結果: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不得不于6月10日釋放被捕學生,宣布罷免親日派官僚。6月28日,中國代表終于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
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
知識點3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準備: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派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他們先后在北京、上海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討論建立共產黨的問題,并幫助進行建黨的準備工作。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它起到了在全國范圍內建黨的發起組和聯絡中心的作用。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為書記。1920年秋至1921年春,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先后建立起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歐洲和日本,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的先進分子也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
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是: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在廣州的陳獨秀派遣,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會議。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大會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李達、張國燾分管宣傳和組織工作。
知識點4 【民主革命綱領】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大會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黨的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這樣,二大就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知識點5 【第一次國共合作】
背景:國民黨大體上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它在幾經挫折后,沒有多少實力,而且成分復雜,組織松散。但它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優勢:一是它的領袖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在社會上是有威信的。二是在中國南方建起了一塊能夠容納各種革命力量進行活動的根據地,擁有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三是孫中山在經歷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領導的革命必須改弦易轍,真誠地歡迎共產黨員同他合作,歡迎蘇聯援助中國革命。
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準備建立統一戰線時,首先同國民黨合作是經過慎重選擇的。
中共三大:中國共產黨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30多人,代表黨員420人。大會正確地估計了孫中山和國民黨的革命立場,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三大還明確規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產黨員20多人。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大會通過的宣言,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強調民主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會選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雖然國民黨內部情況相當復雜,但它已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后,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知識點6 【黃埔軍校】
在共產黨人的建議下,國民黨一大決定創辦一所陸軍軍官學校(校址在廣州附近的黃埔,通稱黃埔軍校)。1924年5月,黃埔軍校開學,孫中山兼任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11月,旅法歸來的周恩來(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出任軍校政治部主任,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中國共產黨從各地選派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黃埔軍校學習。在第一期學生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有56人,占總數的十分之一。
知識點7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20人,代表黨員994人。
大會的歷史功績是,總結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并對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指出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同時,還要反對封建的軍閥政治和經濟關系。但對如何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過程中的種種復雜問題,大會沒有作出具體回答,對建立政權和武裝的極端重要性仍缺乏認識。
知識點8 【五卅慘案】
1925年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工人顧正紅(共產黨員)被日本資本家槍殺。5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30日在租界內舉行大規模的反帝示威活動。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舉行街頭宣傳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國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開槍,打死13人,傷者不計其數。此后幾天,在上海和其他地方又連續發生英、日等國軍警槍殺中國人的事件。這些事件,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形成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抗議運動。全國各地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加了運動,從通商都市到偏僻鄉鎮,到處響起“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發展。到1925年底,黨員人數增加到一萬,一些原來沒有黨組織的地方建立起黨的組織。
知識點9 【北伐戰爭】
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卷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直接打擊目標: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
戰略方針:集中兵力、各個殲敵
過程: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先頭部隊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師北伐。在沿途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軍勢如破竹。到9月6日、7日,兩湖戰場的北伐軍分別占領漢陽和漢口。10月10日攻克已被圍困月余的武昌,全殲吳佩孚部主力。江西戰場的北伐軍也于11月初殲滅孫傳芳部主力,占領九江、南昌。福建方面,12月中旬不戰而下福州。北方馮玉祥部于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揮軍南下。11月間,國民軍聯軍已控制陜西、甘肅等省。到1926年底,國民革命軍已控制了除江蘇、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也已控制西北地區,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戰爭勝利的大局已定。
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工農運動以空前的規模迅速高漲起來。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廣大農村,到處燃起革命的烈火。農民建立自己的政權和武裝,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把統治幾千年的封建特權和土豪劣紳打得落花流水,真正做到了“一切權力歸農會”,造成一個空前的農村大革命的局面。一些城市相繼舉行罷工,大都取得勝利。
結果: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的高漲,未能遏制革命陣營內部的危機。蔣介石進一步加緊對軍隊和政權的控制,實力迅速膨脹。帝國主義列強認定蔣介石等所代表的勢力同樣是反共的力量,開始對他們進行拉攏。不少原來屬于北洋軍閥或地方軍閥的軍隊紛紛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一批批政客、官僚也投靠到蔣介石身邊。
知識點10 【中共五大】
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80多人,代表黨員57967人。
大會未能對武漢政府的各派作出正確的分析,導致了對汪精衛一派的右傾遷就政策,未能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全黨指明方向。
黨的五大閉幕后,武漢政府所轄地區的危機越來越嚴重,反共事件不斷發生。7月中旬,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實行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五人組成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強烈譴責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在公開地準備政變,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同時聲明共產黨將繼續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愿意同國民黨內的革命分子繼續合作。